貓讓人類渺小而卑微的終極必殺技,是她可以睡在盒子裡,讓你感覺她在賣席夢絲



我和我鄙夷的對象,原來距離如此接近



永遠不需要向別人解釋你自己,因為喜歡你的人不需要,不喜歡你的人不會相信。

The Trick Is Keep Breathing




GLORY TO THE SHINING REMOVER OF DARKNESS




順順走, 慢慢來, 自得其樂, 不留痕跡




美韓軍演一波波,北韓聲討李明博叛賊,新聞稿如下:
李明博政權向朝鮮同胞的胸口"開槍放炮插匕首",實在令人恨之入骨,且看北韓的"正義鐵拳",將向仇人發出咆哮!!...........................真是經典啊!


說到我想去的地方,那就厲害了,藍天白雲,椰林樹影,水清砂白,坐落於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馬爾代夫...也鬧政變了啊

Distraction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nsoles us for our miseries, and yet it is itself the greatest of our miseries.
--- French philosopher Blaise Pascal

it’s not nice to piss you off. and i know. but i was poking and sort of prodding, and kinda hoping, and always watching, for a reaction.
--- The Indie Queens are Waiting

Baby don't you know that it is understood, if you take away the sunshine, you also take away the starlight.
---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

我們自以為在演洛基,KO了就能光榮謝幕,沒想到門一踹卻是打不完殭屍,而我只有一把散彈槍,和一條OK蹦...

很奇怪,"魔球"裡最感人的兩幕,一個是小布聽女兒在樂器店裡唱歌,一個是小布在車裡聽女兒唱歌.......是誰說這是棒球片的?

Life is a Maze, Love is a Riddle.

活得好,不外乎:吃好丶睡好。除此之外,沒別的了。

年少時候,我們追求無限可能,複雜難懂的東西,例如愛情;年老之後,我們嚮往回歸原點,單純實在的東西,例如信仰..........和金錢。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僅做到一項,吾願足矣。有誰能做到全部,恭喜你...........ㄟ,醫生啊,這裡有病人。

And I want to be like lovers in an old romantic song, where the music fades away before the love it can go wrong.
--- jill barber




Young Galaxy, We have everything

Fance - Full Speed Ahead

The Book of Joe


顯示具有 人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1.28.2011

"Art" or "Art Not" -- What's in a name

The term found art—more commonly found object (French: objet trouvé) or readymade—describes art created from undisguised, but often modified, objects that are not normally considered art, often because they already have a non-art function. Marcel Duchamp was the originator of thi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ound art derives its identity as art from the designation placed upon it by the artist. The context into which it is placed (e.g. a gallery or museum) is usually also a highly relevant factor. The idea of dignifying commonplace objects in this way was originally a shocking challenge to the accepted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was considered art as opposed to not art. Although it may now be accepted in the art world as a viable practice, it continues to arouse questioning, as with the Tate Gallery's Turner Prize exhibition of Tracey Emin's My Bed, which consisted literally of her unmade and dishevelled bed. In this sense the artist gives the audience time and a stage to contemplate an object. Appreciation of found art in this way can promp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in the observer.
Found art, however, has to have the artist's input, at the very least an idea about it, i.e. the artist's designation of the object as art, which is nearly always reinforced with a title. There is mostly also some degree of modification of the object, although not to the extent that it cannot be recognised. The modification may lead to it being designated a "modified", "interpreted" or "adapted" found object.

------from Wikipedia

4.28.2009

為什麼有些電影又賣座又令人難忘

‧霍華.蘇伯 2009/04/27
不少電影在剛發片時賣座極佳,但下片後就沒人想去看。我認為,當我們稱呼一部電影「難忘」,它受歡迎的熱度至少得持續十年不墜,應該算是很客氣的要求。
【前言】

本書作者霍華‧蘇伯(Howard Suber)是公認大師中的大師,在UCLA教電影超過四十年,教過的學生遍布整個電影產業,也讓他獲得 Temecula Film and Music Festival 終生成就獎、UCLA傑出教學獎等殊榮。除了教學,蘇伯同時也是無數作品背後的重要推手。

說故事的心理學

賣座電影,是一種特殊的戲劇。儘管它們本質上可以追溯至古代專門在大眾劇院裡,那些表演給雅典居民欣賞的戲劇,例如埃斯庫羅斯、索福克里斯、尤里皮底斯等人的作品。但當時的戲劇家與觀眾所能接受的東西,在二十五個世紀後的今天,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適用。

賣座電影擁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型式以及架構。這些元素與「風格」、「技巧」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說故事的心理學」來得密切。而「說故事的心理學」,其實就是當代人類的心理學。

這本書中所談到的觀察與原理,並不適用於所有電影。就像沒有人可以一概而論所有的「書」、「繪畫」與「人」,我也不可能一概而論「電影」。我這一輩子,雖然都在學習世界各國的電影,但因為我在靠近充滿神話色彩的好萊塢的一所美國大學教書,而我的學生大多是未來想拍美國片的美國人,因此我書中提到的電影例子,就僅限於有聲時代的美國電影。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我獨尊美國電影,或是我認為它們「最棒」。我之所以舉美國電影為例,是因為我認為聽我的課或閱讀這本書的人,對於這些例子會比較熟悉。

但我也不是全部都在談「美國電影」或「好萊塢電影」。美國史上已經有超過八萬部正規電影,實在沒有任何單一種論述,可以套用在這些電影上。我所有的觀察與結論,都集中在我所謂的「令人難忘的賣座電影」。

這種電影具有兩項條件,而且兩項必須同時具備才行:
第一,它們在上映當年極受歡迎。我所提到的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公開上映當年賣座排名前十者,而且通常是前兩名。
第二,它們的受歡迎度,持續十年以上。不少電影在剛發片時賣座極佳,但下片後就沒人想去看。我認為,當我們稱呼一部電影「難忘」,它受歡迎的熱度至少得持續十年不墜,應該算是很客氣的要求。

在一般的說法中,當我們說某樣東西「令人難忘」,它的意思通常就只是「我喜歡它」。但令我難忘的,並不一定就令你難忘。在這本書中,用「難忘」這兩個字,並不是說我認為大家應該對這些電影念念不忘,我只是用這兩個字,來描述許多人對這些電影難以忘懷的事實。

如果電影已經首映過了很多年,到今天人們仍然可以說出「親愛的,老實說,我根本不在乎!」「巴黎永遠是我們的」或「我會開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這些台詞,分別出自《亂世佳人》、《北非諜影》、《教父》三部電影,很明顯的,這些電影就屬於「難忘」的電影。我畢生所戮力的,就在於試圖了解為什麼有些電影可以又賣座、又令人難忘,但有些電影卻做不到。

這些賣座電影,你看過了嗎?

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全國電影登錄委員會(我曾經是會員之一)、美國電影協會、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以及許多搜集整理賣座電影資料的機構,都提出過各種排名名單,有一小部分電影,多年來一直雀屏中選。這些電影中,有許多常是電影史探討的對象、一再在電影院上映,或持續在DVD或錄影帶市場銷售,並且常在電視上播出。

也就是說,「賣座」這兩個字,在本書中代表著一部電影受到美國以及其他地方的大多數觀眾歡迎,包括剛上映期間,以及許多年後。

當我在書中提及「難忘的賣座電影」時,我所指的,是下列這些電影:

《非洲皇后》(The African Queen)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阿瑪迪斯》(Amadeus)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安妮霍爾》(Annie Hall)
《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北非諜影》(Casablanca)
《唐人街》(Chinatown)
《大國民》(Citizen Kane)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E.T.外星人》(The Extra-Terrestrial)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
《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教父》(The Godfather)
《教父續集》(The Godfater:Part II)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畢業生》(The Graduate)
《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日正當中》(High Noon)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大白鯊》(Jawa)
《金剛》(King Kong)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外科醫生》(M★A★S★H★)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史密斯遊美京》(Mr.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前進高棉》(Platoon)
《驚魂記》(Psycho)
《蠻牛》(Raging Bull)
《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
《洛基》(Rocky)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搜索者》(The Searchers)
《原野奇俠》(Shane)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萬花嬉春》(Singin'in the Rain)
《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星際大戰》(Star Wars)
《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梅崗城故事》(To Kill me a Mockingbird)
《窈窕淑男》(Tootsie)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殺無赦》(Unforgiven)
《迷魂記》(Vertigo)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綠野仙蹤》(The Wizard fo Oz)

我在書中也有提及一些比較新、但尚未證實是否禁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但我相信,這些電影的價值在未來幾年內就會明朗。

這本書中提及的難忘賣座電影,並不等於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你對賣座電影感興趣,這些電影只是切入點,因為大家都很熟悉。雖然這些賣座電影並不能提供我們一套公式,讓我們在未來拍出一部成功的電影,但是它們的賣座與令人難忘,仍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些有效的基本原則。

(本文轉載自霍華‧蘇伯新書《電影的魔力》,中文譯本由早安財經出版)

9.26.2008

巴基斯坦人轉向支持塔利班的原因

記者來鴻
歐文﹒班尼特-瓊斯
BBC記者



許多巴基斯坦人增恨倚賴駐扎在境內的美軍方針


最近,美軍空襲巴基斯坦境內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目標,引發了巴基斯坦人的憤怒情緒。

BBC記者歐文﹒班尼特-瓊斯發現,巴基斯坦人長期對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稱王稱霸的做法感到不滿,而這些這些事件只能進一步加深這種情緒。

"我寧愿在塔利班統治下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紀,也不愿屈服于任何外國列強。"

這一表態出自一位彬彬有禮、很有修養的普什圖族律師之口,令我大感意外,因為我一直認為他已經相當西化。

在他身上看不到表現伊斯蘭虔誠的任何標記:例如山羊胡子。他平時總是穿著深藍色西裝外套,而不是當地人穿的傳統長衫長褲。

他來自巴基斯坦人民黨,曾經在政府擔任部長。在巴基斯坦,人民黨自由派色彩最濃。

排斥西方

"自由"這個詞在巴基斯坦這個國度中指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的思想很現代、受過教育、主張世俗化、反對政教合一、至少在目前看來持有親西方的觀點。

"你肯定不是這個意思。"我對他說。"你知道塔利班政權在阿富汗的所作所為,你每天必須祈禱5次。你真的希望過那種日子嗎?"

"你聽我說,"他希望我聽一聽他的解釋。"我可以對付塔利班,他們同我一樣也是來自普什圖族。他們也是來自這個地區。我對他們很了解。"

"我可以對付塔利班。但是美國人是對付不了他們的,是絕對對付不了他們的。"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美國在巴基斯坦爭奪民心的戰斗是如此糟糕,沒有比現在更糟糕了。

那次對話讓我感到震驚,我于是與另一位巴基斯坦政界資深人物交談了一番。他是一位參議員,也是以自由派觀點著稱。

"我同意那位律師的觀點,"他說。"美國人一直在轟炸巴基斯坦人民,他們從一萬兩千英里之外的美國跑到這里要干什么?"

這位參議員還向我談起了他的四個兒子。

"我把他們送到英國去留學,"他說。"我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花在孩子受教育上了。

他們在英國寄宿學校已經學習了五、六年。他們還很年輕,這是他們一生中的關鍵時期。"

"他們本來可以留在英國定居,但是他們都決定離開英國。他們確實不想留在那里。現在我的這四個兒子都生活在巴基斯坦,每天都要祈禱5次。"

"我是不會每天祈禱5次的,"這位參議院接著表示。"但是我的兒子們會祈禱5次。

為什么呢? 因為你們西方人把他們推向那一邊,迫使他們去信仰伊斯蘭教。是你們迫使他們這樣做的。"

聽到這番話,再次使我感到震驚。除了人們經常批評的英國外交政策之外,他的四個兒子在英國的寄宿學校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們感到如此不滿呢?

我琢磨了一番。也許是英國社會的酗酒現象、拜金主義。英國孩子不尊敬老人總是讓巴基斯坦人感到看不慣,這也許是原因之一。

我覺得,在一些年輕的巴基斯坦人眼里,我們所作的一些事情,他們很不贊成。

目前在巴基斯坦國內,反美情緒極大。


塔利班利用巴基斯坦的反美情緒正在贏得朋友
每隔几天就會發生自殺炸彈襲擊。毫無疑問,塔利班一直在招募、訓練自殺攻擊者,并向他們提供武器。

最近發生自殺炸彈攻擊之后,報紙引述一名自殺攻擊者的兄弟的表態。

他是否會指責塔利班呢?他沒有這樣做。他說:"美國應該對我兄弟的死亡承擔責任。美國人如果回國,這里的形勢就會平靜下來。"

我感到,在巴基斯坦人當中存在一種普遍共識認為,如果美國繼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完全依靠軍事力量推進,那么塔利班最終會獲勝。

溫和政策

實際上,在世界其他地區,有跡象顯示美國正在采取謹慎小心,也許更加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郊區的一個美軍基地關押著一些反叛分子。美國用納稅人錢給一些伊拉克教士付工資,讓這些經過審查過關的教士宣傳伊斯蘭溫和派的觀點。

我最近見到其中一個教士。當他無事可做的時候,總穿著一件英格蘭足球俱樂部的運動衫閑逛。

當他工作的時候,就穿上一件鑲著金邊的長袍,以顯示他的神職地位。

他向我講述了他是如何向20多名最近被拘留的伊拉克遜尼派極端分子講道的情況。

這些極端分子絕對沒有寬容之心。他們認為任何人不認同他們對伊斯蘭教的極端觀點,就是異教徒,就應該被處決。

這位教士走進房間,以傳統方式向那些等待他的極端分子問候一句:" 艾薩拉瑪來古姆"(真主保佑你平安) 。

這個組織的頭子第一反應是把他的拖鞋向教士的臉上扔去。

"對于這些家伙,像這樣的事情,你是絕對不能放過的,"這位教士對我說,"否則,你將失去所有的權威。"

依靠智斗

這位教士兩眼怒視那個極端分子頭目問道:"我剛才對你說什么了?"

"你說 " 艾薩拉瑪來古姆,"那名男子回答說。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教士問道。

那個極端分子頭目感到迷惑不解。教士對他說:"薩拉姆是真主99個聖名之一。"

"你剛才是在向真主扔拖鞋。"教士接著對另外19個極端分子說:"這個男子是一個異教徒,"他說,"你們是否打算把他殺死?"他說完后轉身離開了房間。

那天晚上,衛兵在凌晨3點叫醒教士,把他送到拘留中心。

那個極端分子頭目萎縮在房間角落,兩只胳膊抱著膝蓋,渾身直哆嗦。"我并不是故意要冒犯您。請您饒恕我吧。我覺得他們要把我殺死,"他一直在求饒。

這位教士最后總結說:"我只用了12個小時,就把在伊拉克逮捕的最極端組織領導人給制服了。"

我說:"這是一場智斗。"這位教士大笑一番后說:"我們等著瞧最后到底是鹿死誰手。"

9.23.2008

何必拯救火星文?

張大春:何必拯救火星文?

【聯合報╱張大春】
2008.09.23 07:52 am


張大春
上了點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憂國憂民,彷彿舉世滔滔,都在發動著令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應付的禍事。文字其一也。

我素所尊敬的長者們和我一向不太尊敬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國文聯盟」,看來是個「準群眾運動團體」,要呼籲全民重視國文教育,因為「我們國民的國語文程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他們不能忍受「囧」字在「透明」、「明亮」之外,另有「困窘」、「羞慚」、「被打敗」之別解。就如同香港地區的長者不能忍受「喪」字成為一個比「勁」、「極」、「超」還要用意強烈的副詞;大陸地區的長者也不能忍受:一個「雷」字,明明就是雲層放電所發出的聲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以此字作動詞,意思卻是「驚疑」、「震撼」。

因為隔閡 自曝於長者之林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常和鄰座的梁達年、孫凱相約讀書,我到現在還能順口誦出「鋰鈉鉀銣銫鍅」這一系活潑金屬的原因,正是一塊兒背化學元素表的三個人經常用這六個字形容班上同學的調皮程度。三個人之中,偶有某一人耍調皮,另外兩個還不免脫口而出:「你也太『鍅』了一點吧?」在我們三個人短暫成形的那個小圈子裡,不明白「鍅」意指「調皮之極」或者「過度活潑」,則不啻為智能上的欠缺,也是隔絕於我們那三個人的小圈子之外的具體象徵。

用這個微末細瑣的人生片段為例,我們稍稍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知所覺悟:對於慣用語符的顛倒、訛冒、扭曲、穿鑿……有時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搬弄;並非源於誤解,而是諧仿;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人—也許根本不在乎其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與大多數人溝通;相反地,大多數不能解其語言而無法與之溝通者,反而因為這隔閡而明顯地自曝於長者之林。

青春短暫 長輩也曾「屌」過

相對於掌握了社會上一切有形、無形資源的長者來說,年輕人除了短暫、匆促的青春,還有甚麼足以驕人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恰恰是令人不忍回顧的青春已經走遠了,長者們大多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著用些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長者的不同。我三年級的長輩教我使用「屌」字形容「很棒」的那年,我那一字頭的爸爸曾經明令告示:在家中與長者說話,不得使用此字。五年級的人發明「唬爛」這字眼之際,四年級生已經不大敢用「蓋」字作口頭禪了。六年級生以「機車」暗咒他人的時候,還在使用「雞掰」罵人的傢伙所現形的不是粗鄙,而是老朽。

「Orz」是一個用英文字母拼裝而成的會意字,別以為它就是畫面所顯示的「拜服」而已,在許多時候,這個字符被用來表現一種難於言說的無奈,大約等於口語中的:「我敗給你了!」

同樣地,「囧」也可以附會於孟克那張〈吶喊〉而引伸出恐怖、以及overwhelming的意思,但是,更多使用這字符的人很可能祇是在表達一種「無言以對的鄙夷」。

由於廣泛使用而形成的意義分歧恐怕要比「漢字怎麼可以使用英語符號?」或者「古體僻字怎麼可以當作人臉而以象形解之?」諸如此類的問題更為深刻。字義歧出—正是「眾說紛紜」這個成語所顯現的意義—將要證明一點:使用這種新語符的人越多,它就越不能準確地被瞭解和使用。也正是因為「眾說紛紜」,最後會讓使用這種語言的社群自覺無能溝通而崩解。

新流行語會起來 驅逐火星文

從而—無論在網路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新創語言的年輕人始終應該明白的是:就在他們的身後,更年輕的孩子們也正在醞釀著令他們無法逆料的語言,換言之:全新的流行語正準備著要趁前一代無從防範之際驅逐他們。

火星文一點兒也不可怕,它們只是會被下一代的火星文驅逐而已。至於長者,請容我不客氣地說:無論長者可敬與否,憂心都不利於餘年,而長者若有可觀可仿可摹寫之文字流傳,也不至於因為年輕人太「鍅」而磨滅。

(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09/23 聯合報】

6.21.2007

書店的人可為讀者做些什麼

from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作者:果子離


*淡水有河book店員一號/攝影/關魚/2007

最近才知道,小說家荊棘是朱邦復的妹妹。這是在郝明義<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之互補>一文讀到的。郝明義提到,八○年代,他去上電腦課,聽到朱邦復的傳奇事蹟。農學系畢業後,赴巴西拓荒,回台後發明倉頡輸入法和中文字形產生器,卻放棄專利。有錢賺卻不賺,這麼特立獨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好奇心起,郝明義想了解此人的來龍去脈。到朱邦復創辦的電腦公司去問,員工說,老闆避居美國去了。朱邦復因為放棄專利,被檢舉有共產思想。白色恐怖,人人皆怕。他只好出國避難。

郝明義後來向朱邦復的高中同學,攝影家莊靈探聽。莊靈記得朱邦復寫過書,講他在巴西的經歷。書交給一家基督教出版社出版。

書海尋書,好鑰匙靠閱讀熱情

哪一家?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

郝明義去道聲出版社問。提示:朱邦復/巴西。店員不知道,無從查起。

郝明義敗興離開,在樓下等車,這時一名道聲員工跑來。這名員工在店裡聽到他們對話,想起樓上庫存書堆有一本書。主題內容,好像是;一找,果然是。書名叫《巴西狂歡節的迷惘》,作者用了筆名朱復,不是朱邦復。

難怪找不到。

但還是找到了,憑著那位店員的熱情,以及最重要的,他讀過,或至少略為翻過,知道書裡講些什麼。

後來郝明義在報紙副刊看到荊棘發表一篇文章,回憶童年時光。根據《巴西狂歡節的迷惘》得來的印象,郝明義認定,荊棘文章裡提到的哥哥,應該就是朱邦復。於是綜合這些資料,寫了文章,介紹朱邦復。兩人日後成為好朋友。

「一個書店的人可以為一個讀者做些什麼?」藉由這個例子,郝明義在文章裡問道。

現在有了網路,透過搜索引擎,我們鍵入「朱邦復」,就查到書名了。就算作者名姓不詳,只知道書裡提到巴西,我們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鍵入「巴西」,在一串書單中,交叉比對,一樣找得到《巴西狂歡節的迷惘》。

但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浩瀚書海,一臉茫然。

那是搜索引擎和網路書店、大型連鎖書店,都解決不了的茫然。



*淡水有河book壁畫/攝影/關魚/2007

書店買書,好經驗靠人文互動

我們有時候不確知要買哪一本書,不知道某一類主題要看哪一本書,這時大型書店變得大而無當。多,反而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有一天,我為了想知道簡體字是怎麼變出來的,差點把一家書店翻過來)

這個時候,你多渴望書店像西藥房:我們諱疾忌醫,有點小病,往往就近去西藥房抓點成藥。當然有病不求醫而買成藥是不對的,但有些小毛病,的確問過西藥房的藥劑師就解決了。

專業的獨立書店就像西藥房一樣,老闆懂他所引進的商品,以及商品背後所需要的專業知識;甚至於這種書店就如圖書館,擁有較為齊全的相關書目,更重要的,有專業知識的老闆,亦師亦友,提供你協助。

當你一臉茫然,想了解台灣歷史和風土人情,茫茫書海,無從下手。想開口詢問,從一般書店裡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去「台灣的店」就對了。

當你詩興大發,想從某種風格的現代詩集看起,去到書店,不知道詩人誰是誰,別渴望金石堂、誠品的店員或老闆告訴你。聽說淡水有店曰「有河book」,除了男主人精通電影等文化論述,那位長得不錯看的女老闆本身就是詩人,對詩集頗有概念,去問,去聊,答案就出來了,很快也會買到需要的詩本。

同樣的,喜歡文學,苦於作品良莠不齊,想讀一些經典級的,到「小小書房」,貓老闆已經幫你過濾了,這類小美獨書店(小而美的獨立書店,我亂發明的詞)風格獨特,定位清楚,不會什麼書種都擺,什麼都擺一點點。(像台北市很多小坪數的金石堂書店)

進書選書,書店主人親自操盤,他對進出的書有知識、有感情,顧客和主人,顧客和顧客之間,很容易變成朋友。(同樣是座談演講,在「誠品講堂」,就是一般上課,學員和學員之間,學員和老師之間,單向,直線,向左走向右走;在「小小書房」,形態比較接近讀書會,同好,交流,形成網絡關係。)

現在開小書店,沒有特色便存活不了,獨立書店,個性要鮮明,更重要的,要給人一種感覺:知識的氣味,人文的氣息,書與人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

書店的人可以為讀者做些什麼?

不必做什麼。

為讀者保留那一份感覺,就夠了。